2022年11月2日,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南北线)工程开工建设;
2023年11月29日,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西线)工程开工建设。
是国内首个实施的深隧排涝项目,也是国内排涝规模最大、洞径最大和埋深最大的深层隧洞排水系统工程;
工程建成后——可提高杭州城西区域防洪排涝标准至50年一遇,保障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防洪排涝安全,改善杭州城西区域河网水生态环境,进一步减轻杭嘉湖平原乃至太湖流域防洪压力;
工程总投资115亿元,总体呈“Y”型布局,主要将城西区域洪水通过骨干河道工程及深隧排至钱塘江,排涝能力300立方米每秒;
工程直接受益人口近百万人,直接受益面积约213平方公里。
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工程(简称“城西南排工程”)位于杭嘉湖平原、杭州市西湖区和余杭区,是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项目。该工程工程任务为防洪排涝,兼顾改善水生态环境。工程建成后可提高杭州城西区域防洪排涝标准至50年一遇,保障城西科创大走廊防洪排涝安全,改善城西区域河网水生态环境,进一步减轻杭嘉湖平原乃至太湖流域防洪压力。
城西南排工程作为补齐杭州城西区域防洪排涝短板、保障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水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总体呈Y型布局,主要包括南北线(北起九曲洋港进水口,南至九溪出水口)和西线(西起南湖进水口,东至顾家桥港进水口)两部分,按照“统一规划、分线立项、分步建设、同步建成”的原则一体推进,工程总投资约123亿元(其中南北线78亿元、西线45亿元)。
城西南排工程实施后,可将杭州城西区域洪水通过骨干河道工程及深隧排至钱塘江,排涝能力300立方米每秒,建成区防洪排涝能力提高至 50 年一遇,同时利用钱塘江与运西平原河网天然水位差,将钱塘江优质水引入城西河网,促进水体流动,改善城西区域水生态环境,直接受益人口近百万人,直接受益面积约213平方公里。
城西南排工程工程规划到2029年完成。
杭州城西区地处山区与平原交接处,地势低洼、河网密布,面临“上游来水急、中间地势低、下游排不快”的困境,历来是杭州城市防洪的“老大难”问题。随着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发展,建设与杭州现代化城市副中心目标定位相适应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通过建设洪涝水高速外排通道解决城西内涝问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015年,“新辟深隧排水通道,将城西涝水以最短途径、最快速度强排入钱塘江”的治涝思路首次提出。此后,浙江省、杭州市有关部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论证城西南排工程的科学性可行性,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认为城西南排工程规划依据充分,是解决城西防洪排涝问题的关键手段和可行途径,工程方案布局合理,风险可控。建设城西南排工程,势在必行。
城西南排工程给出了城市内涝治理的“杭州答案”。在充分利用现有河网水系的基础上,水利专家把目光从地上转移到了地下,大胆提出了用深层隧洞排水方式打通地下排涝“大动脉”。综合考虑现有的地铁等基础设施和经济、地质、运维等因素,决定在水平面以下55米深的地方,利用国内最大直径的双护盾硬岩隧洞掘进机(TBM)施工技术建设排洪隧洞。
城西南排工程是国内首个实施的深隧排涝项目,也是国内排涝规模最大、洞径最大和埋深最大的深层隧洞排水系统工程。参建单位按照“统一规划、分线立项、分步建设、同步建成”的原则一体推进南北线和西线项目建设,紧锣密鼓推进,逐项攻关一项项“卡脖子”的行业难题。
城西南排工程不仅是座防洪排涝重器,还将成为活水绕城、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工程在设计之初,便充分考虑了生态功能,通过反向配水从钱塘江自流引水至城西河网,采用高效澄清处理工艺引入城西河网。反向引水时间每年可以超过300天,具备25立方米每秒以上的能力,将有效改善城西河网水生态环境。
2022年11月2日,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工程南北线在浙江省杭州余杭正式开工;
2023年11月29日,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西线)工程开工建设。
工程建成后,可保障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防洪排涝安全,改善城西区域河网水生态环境。强大的强排能力,对整个杭嘉湖流域防洪来说都举足轻重。工程改变了城西洪水北排入太湖的现状,与杭州三堡、八堡排涝泵站联动,可以将杭州地区的强排能力提升至750立方米每秒,极大减轻太湖流域防洪压力。
自开工以来,城西南排工程按照总体计划,对照节点目标,以水务速度,南排力量,逐个突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全体建设者们秉承“水务姓党,水为民生”,以“绝不躺下、绝不躺平、绝不躺赢”的作风大干快上,工程的快速推进、高效建设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认可。
目前,走到城西南排工程的建设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
重型工程车辆来回穿梭
巨大的机器轰鸣开足马力施工
工人们在各自的作业面上紧张作业……!